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扎根区域,以“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为核心,依托学校教师教育传统优势,融合国际化教育理念、托幼一体化趋势与智能教育技术,打造“重师德、强技能、突融合”的特色办学模式。聚焦0-6岁儿童发展与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托幼机构需求的“懂儿童、会保教、能创新”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积极融合托幼一体化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具备学前教育保教、研究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内外学前教育理论,能在国内外托幼行业中,开展保教、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达到:
目标1:立德树人,爱幼乐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依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深刻理解托幼一体化理念下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幼儿为本,认同幼儿教师职业,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与支持者,把当好“四个引路人”作为终生追求。
目标2:智教融合,科学育人:深入理解托幼一体化阶段幼儿发展与保教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思想方法,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学科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工具,有效开展托幼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能够充分整合并合理利用园内外、线上线下各种教育资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设有趣、互动、个性化,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智慧教育环境。
目标3:国际视野,专业引领:具有国际视野,通过国际化课程学习深入理解幼儿发展与保教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综合运用国际前沿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开展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熟练使用英语,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组织团队集体备课、教研,推动托幼一体化与人工智能融合教育在园所及区域内的发展,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目标4:研学相长,持续发展:具备问题意识和沟通能力,拥有自主学习品质和良好习惯,善于结合托幼一体化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密切关注学前教育专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国内外前沿动态。制定科学合理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逐步成长为托幼一体化园所及区域内的骨干教师。
三、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
1.1 热爱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践行“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的校训,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1.2 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意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具有依法执教意识。
2.教育情怀
2.1 认同托幼一体化背景下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独特性及职业价值,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立志长期投身0-6岁儿童教育事业,形成稳定的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具有积极的职业情感。
2.2 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把握幼儿情感需求,成为幼儿成长的温暖陪伴者,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3.保教知识
3.1 系统掌握托幼一体化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掌握幼儿保育与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通晓国内外早期教育模式、课程及相关理论,掌握托幼机构各领域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基本知识,具备教育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
3.2 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保教能力
4.1 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积极融合托幼一体化理念,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具备双语教学能力,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教学终端开展保教活动,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
4.2 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运用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开展环境的创设、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专业能力。
5.班级管理
5.1 基于托幼一体化理念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掌握幼儿园班级特点,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营造尊重、平等、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安全、舒适。
5.2 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
6.综合育人
6.1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整合托幼一体化教育资源,掌握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并开展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跨领域主题活动;有效运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
6.2 重视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协助托幼机构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综合利用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
7.学会反思
7.1 学习了解国内外早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跨文化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7.2 具备敏锐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运用教育大数据分析工具,掌握研究幼儿行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8.沟通合作
8.1 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托育保教工作;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
8.2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积极参与跨文化、跨区域、跨学科教研团队,在托幼一体化课程开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中发挥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分享学习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四、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
毕业条件:修满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含实践教学环节),考试合格;参加课外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最低获得6学分;“第二课堂”积分达到合格要求。
学位:符合《商洛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要求,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生规格
1.“合格”毕业生要求
修满规定课程及学分,“第二课堂”积分达60分;积极参加美育、体育实践活动;课外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获得6学分及以上。
2.“优秀”毕业生要求
平均学分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前30%或者考研上线,“第二课堂”积分达100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以及其他专业竞赛并获省级奖励1项。
3.“卓越”毕业生要求
平均学分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前15%,申请或考取国内、国外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第二课堂”积分达120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专业竞赛以及其他专业竞赛并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1项,或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篇,或申请授权与本专业相关的专利1项,或参与完成教学、科研项目1项等。
六、主干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
七、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园课程、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舞蹈、美术基础、琴法、国际英语、跨文化交流、明辨性思维导论、早期教育理论与模式、幼儿在家庭、社群环境研究、跨文化幼儿教育比较、创设积极学习环境、创设积极学习环境、多元化与包容化教育等。